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晋朝的历史其实起自三国时期,而晋朝的奠基者便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司马懿。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至公元42o年刘裕代晋自立,定国号为宋,其间锁定了晋朝一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舞台上活跃的第一主角就是人们熟悉的司马氏家族。晋朝的历史并不很长,其中又被后人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那么司马家族究竟是什么来头儿呢?
《晋书》开篇记载,司马氏的祖先出自高阳帝颛顼的后代重黎。颛顼是黄帝之孙,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重黎是高阳帝颛顼的曾孙,为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帝喾也是五帝之一,而火正是执掌火的官员,又名祝融。火旺于夏季,也称夏官祝融。重黎的后代在尧、舜、夏、商时期一直担任司火的官员,所以有人说司马氏的祖先是玩火的。到了周宣王时,重黎的后人程伯休父官至大司马,执掌国家军队并赞辅国政。司马这一官职最早设立于商朝,掌军政,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后程伯休父率兵随周宣王一起征伐东南的淮夷部落,攻克了徐方之地(今山东滕州东南),因功受封伯爵,封地在程邑(今河南洛阳以东,也有说今陕西咸阳以东)。程伯休父字休父,为程国国君,享伯爵爵位,其名由此而来。周宣王为了表彰程伯休父的功绩,便以其担任的官职赐姓司马氏,这样程伯休父的后代一部分以官职司马为姓,还有一部分以封邑程为姓,也就是说姓司马的和姓程的拥有共同的得姓始祖,比如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人物司马懿和程昱就是本家。一直到了秦末汉初,有赵将司马卬追随项羽攻灭秦国,占据河内后因功受封殷王,其封地就在河内(今河南西北),从此这一支司马氏及其后人便世代居住于河内地区。至东汉安帝时,有司马卬的八世孙司马钧出任代理征西将军,于公元115年秋率兵攻打起义反叛的羌族先零部落。司马钧一路高歌猛进攻占了丁奚城(今宁夏灵武南),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义军将领杜季贡假装战败逃走,司马钧便命令手下收割羌人的庄稼。将领仲光等人却不听司马钧的调度,统领部队分散深入到羌人地区,结果被设下埋伏的杜季贡拦腰截击。司马钧得知消息后,因懊恼仲光等不听指挥便不去救援,最终汉军死伤三千多人,仲光等人也全部战死。司马钧见形势不妙,只得狼狈逃回。后朝廷追究其罪责,司马钧自杀。司马钧有子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司马量有子司马儁,官至颍川太守。司马儁有子司马防,官至京兆尹。京兆尹负责管理京畿地区的各项事务并有参与国家政务的权力,与右扶风、左冯翊合称三辅,即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行政长官。三辅的级别大致相当于郡太守,属二千石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司马防性格耿直公正,颇有威仪。司马防有子八人,即时人所称司马“八达”,因为司马防这八个儿子的字中都有一个“达”字,比如长子司马朗,字伯达;二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子司马孚,字叔达,等等。司马防当年任汉朝尚书右丞时曾举荐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部地区的一名公安局长。曹操称魏王后请司马防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一同欢饮,席间就问司马防说:“我今日还能做北部尉吗?”司马防答:“以前举荐大王时是适合做北部尉的。”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司马防对曹操即坚持了原则,也表示出逢迎之意。但司马防对待儿子们的教育始终很严格,即使儿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他们要做到,没有招呼进来的不要进来,没有让坐下的不要坐下,没有被问到时不要乱讲话。司马家的儿子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其中就包括次子司马懿。
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在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司马家从祖上司马卬定居此地至今已历十二代,在温县当地是典型的世家大族。司马懿出生五年后爆了东汉末年著名的黄巾大起义,可以说司马懿实在是生逢乱世。司马懿从小便显出聪明有谋略,且学问广博,见识丰富,对儒家思想十分尊崇。同样出身河内的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闻名,见到少年司马懿后便觉得此人非同寻常。时任曹魏尚书的清河人崔琰也曾对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说:“你这个弟弟聪明诚信,处事高明公允,为人刚毅且做事果断,这可不是你能比的呀。”可见司马懿少年时期就是一个聪明好学、果敢刚毅之人,这对司马懿后来的人生道路是有相当影响的。
建安六年(公元2o1年),河内郡推举司马懿为上计掾。上计掾负责将郡内的人口、钱粮、刑讼等事项整理成册,每年向朝廷报告,这应该是一份郡办公室的工作。曹操此时正任职司空,司空一职由御史大夫演化而来,掌基建、刑名、监察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曹操对司马“八达”早有耳闻,一听司马懿是司马家的儿子,就想征召司马懿来司空府做事。可司马懿觉得汉室已经衰微,不愿屈从曹操为其做事,便以自己患了风湿痛,行动不便为由推脱拒绝征召。可曹操是何等人物?这种耍小聪明的伎俩岂能逃过曹操的眼睛?之前郡里还推举司马懿为上计掾,怎么到了曹操这儿又整出个风湿痛呢?曹操根本不信,连夜派人前往温县打探情况,司马懿见曹操较起真儿来,干脆赖在床上不起来了。使者见司马懿就这么在床上躺着,估计为了表演得更真实一些,司马懿很有可能当着使者的面在床上解个手什么的,把个使者恶心一番,使者只得回去如实复命了。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描述司马懿为了逃避曹操的征召不惜把自己的双腿压断,这看上去实在有些血腥。不过以司马懿的性格,这种事也未必做不出来。总之,司马懿是那种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念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之人,甚至不惜作践自己以达到目的,足见司马懿隐忍的个性绝非常人。可曹操更非常人,等到曹操做了丞相后又征召司马懿任职丞相府文学掾,也就是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员。这次曹操不再客气,对使者说:“那个司马懿若再唧唧歪歪,就把他拿下。”司马懿这下傻眼了,只得乖乖就范。真不明白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把司马懿拿在手心里?难道就因为司马懿之前和曹操耍心眼儿,曹操一定要把面子找回来?曹操可是枭雄,不应该计较这种无关痛痒的面子吧。因为当时像司马懿这样有名声、有才气的青年才俊还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是司马懿呢?历史有时候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曹操征辟司马懿进了京师相府,成了自己身边的人,曹操也许没觉得有什么,但对司马懿来说便开始走上仕途,而且第一步就迈入了曹操这个权力中心,尽管还是在权力中心的边缘,但以司马懿的心智,从此便在权力的漩涡中浸染,从而将自己渐渐打磨出一副面对各种权力角斗时的不败之身。曹操如果知道四十年后司马懿的所作所为,会后悔今天的征召吗?
司马懿之后转任丞相府东曹属,东曹负责二千石官员的升迁任免,东曹掾为正职,东曹属为副职。司马懿相当于是相府人事处的副处长了,司马副处长虽是副职,但相府东曹的位置实在重要,关系到多少官吏的前途命运,可见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有一定的权力了。后来司马懿又担任相府主簿,负责丞相府的公文信函及文书往来,相当于丞相身边的秘书,这个秘书是可以了解丞相及相府的核心机密的。司马懿似乎越来越贴近曹操,但这还不是司马懿最大的收获。司马懿真正的机缘是遇到了一位贵人,即曹操的儿子曹丕。当时的司马懿看似仕途越走越顺,但在曹操身边既是机会也有风险,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加上司马懿以前还和曹操耍过滑头,可以想见,曹操是不会对司马懿委以重任的,司马懿最好的结局可能就是做到相当级别的高官,但也不会有什么实权。前提还是司马懿要能好好得活下来,因为曹操杀人据说没什么理由,尤其是对身边之人。司马懿自从进到相府后,与曹丕混的却越熟络,两人时常一起外出游玩,饮宴欢聚,关系是越走越近。司马懿和曹丕走得近,一开始肯定不是蓄意而为,就是两人情趣相投罢了,曹丕可是三曹之一,是文学青年,而司马懿也是儒家士族出身,同样是饱学之士。也就是说,现在的司马懿既是曹操身边的参谋,又是曹丕身边的朋友,在相府及官场中人头儿很熟,其地位作用越重要,通俗地讲就是司马懿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了。曹操讨伐汉中张鲁时,司马懿随同前往,并向曹操进言说:“刘备凭借狡诈击败刘璋,攫取巴蜀,但蜀地人心尚未归附又想争夺荆州,而这正是我们的好机会。如果我们拿下汉中,益州必然震动,我们继续进兵,益州必然瓦解。有如此形势,取益州不会费多大功夫,这就是天时之利啊。”然而曹操却说:“人就是不知足啊,既得了陇右,又想得到巴蜀。”最终,曹操并没有采纳司马懿的建议。
公元217年,曹操南征孙权,司马懿又一次随同前往,但曹、孙双方没有经过大的战事便各自撤兵了。没想到孙权之后主动上表称臣,向曹操请降,还说曹操是天命所归,那意思就是劝曹操称帝。曹操笑着道:“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司马懿在一旁说道:“汉家气数已尽,殿下已是十分天下有其九,四海宾服。孙权称臣乃是天意,如果真的是天命所归,就是尧舜、殷周这样的君王也是不会谦让的。”司马懿的意思很明显,他也支持曹操登基称帝。这是怎么回事儿?司马懿从最初的躲避曹操,不愿屈从到如今劝谏进位,堪比尧舜,这中间司马懿的心态究竟生了何种变化呢?先,正如司马懿自己说的那样,汉家气数已尽,早晚被人取而代之。其次,以曹操现在的实力,十分天下有其九,取代汉室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后,如果能由曹家取代刘家,以曹操的治理水平必然可以天下大治,百姓将最终从多年的战乱中解脱出来,从而四海升平。对于司马懿个人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如果曹操称帝,那么曹丕未来接班的可能性最大,以司马懿和曹丕亦臣亦友的关系,司马懿在仕途上可以说是前程似锦。所以司马懿才会向曹操流露出劝进的意思,这体现出司马懿顺应形势、公私兼顾、讲求务实的性格特点。当然,你非要说司马懿又在耍滑头也行,那孙权、刘备等岂不是更大的滑头?人都是受利益驱动的,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尽管曹操最终没有称帝,而是称了魏王,这种结果对司马懿来说其实也并不算差。
曹操成了魏王便可以建立魏国,曹丕跟着成了太子,而司马懿则做了太子中庶子,这是东宫的属官,即太子的侍从官。这下司马懿名正言顺成为了太子的人,整日与曹丕在一起不仅文学筵饮,更向曹丕建议了不少奇谋良策,深为太子所倚重。司马懿与陈群、吴质还有朱铄成为当时的太子四友,后来地位都十分崇隆,但每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司马懿之后又做了曹操的军司马,他向曹操进言道:“当初箕子治国的谋略先是民以食为天,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目前国内有二十余万人不从事农业耕作,这可不是长久的治国之道。虽然战事还未结束,那也应该让他们且耕且战呀。”司马懿提到的二十余万人应该是指魏国的常备军,平时不打仗也别闲着,建议实行屯田。曹操深以为意并采纳之,此后魏国的粮米、国用渐渐丰厚起来。司马懿向曹操提出的最出彩儿的一条计策就是联吴保魏。当时蜀将关羽进攻樊城,将守将曹仁围困,派去救援的于禁也全军覆没,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水淹七军。关羽兵势如此强盛,吓得曹操甚至有从许昌(今河南许昌)向河北迁都的打算。司马懿建议曹操道:“于禁兵败皆因水害,并非战守失利,不会影响大局。若随便迁都,示弱于敌,则襄樊、汉水流域的民众会深感不安。孙权、刘备二人是外亲内疏,孙权绝对不愿意看到关羽得意成势。我们可联络孙权,让他从荆州背后攻击关羽,则樊城之围可解。”当时曹魏内部已是一片恐慌,而司马懿却能提出如此简明实用的策略,曹操完全表示认可。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东吴吕蒙袭击荆州,关羽战败被擒,为孙吴斩杀。其实,司马懿向曹操出此建议只是为了解襄樊之围,但谁也不会想到关羽最终丢失荆州,兵败身死,这样的结局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曹操、孙权甚至是司马懿。也就是说,司马懿提出联吴保魏的效果大大出了预期,完全改变了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与态势,而曹魏此后依然在三国中居主导地位。
史书记载,司马懿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其实这很像曹操本人。所以曹操能看懂司马懿,觉得其有雄豪大志。还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也就是回头看时,脖子能一百八十度转过来而身子却不动,曹操便想查验一番。于是召司马懿前来,让他回头,结果司马懿转头时脸可以完全向后而真的是身体不动。这样的场景想想就觉得瘆得慌,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可以脸和屁股都正面对着你,那还是人吗?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实在违反常理。但司马懿的狼顾之相又是明确记载于《晋书》中的,《晋书》是唐代宰相房玄龄组织编修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距离东晋结束几乎过去了二百年时间,按说也没什么可忌讳的。那么唐人为何要如此编排司马懿呢?唐初,有关晋朝历史的著作已有二十多种,其中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撰的《晋书》一百一十卷最为完备。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诏令重修《晋书》,主编为时任宰相房玄龄。但书中有关晋宣帝(司马懿)、晋武帝(司马炎)以及6机、王羲之四个人的记述均出自唐太宗之手,故把这四篇记述又称“御撰”,也就是皇帝亲笔书写的。可见司马懿狼顾之相应该在《晋书》早期作品中已经存在,而唐太宗予以保留,或许是太宗觉得司马懿后来的表现证明其面相早有反骨,从帝王的视角来看当然是要对司马懿这种人进行鞭挞的,所以就将狼顾之相保留了下来。曹操还曾梦到过三马同食一槽的景象,甚是厌恶。这被后世解读为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三位司马家的人后来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也有说是司马家历经三代最终攫取了魏国的国祚。总之,这些关于司马懿反面的记述更像是后人的编纂附会,但却是明确记载于唐版《晋书》中的。曹操于是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绝非人臣,必会干涉曹家的事情。”但曹丕与司马懿素来友善,常常对司马懿予以保全,故不作追究。司马懿知道后更是如履薄冰,废寝忘食般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曹操这才稍稍安心了一些。不久,曹操病逝于洛阳,朝野震动。但司马懿负责处理丧事,使得内外肃然。最终由司马懿护送曹操的灵柩回到邺城,予以安葬。一切表明司马懿此时已是曹魏的重要人物,虽然在曹操的时代尚未大放光彩,然而曹丕的时代紧接着来临了。
(未完待续)
晋朝的历史其实起自三国时期,而晋朝的奠基者便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司马懿。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至公元42o年刘裕代晋自立,定国号为宋,其间锁定了晋朝一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舞台上活跃的第一主角就是人们熟悉的司马氏家族。晋朝的历史并不很长,其中又被后人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那么司马家族究竟是什么来头儿呢?
《晋书》开篇记载,司马氏的祖先出自高阳帝颛顼的后代重黎。颛顼是黄帝之孙,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史记·楚世家》中记载重黎是高阳帝颛顼的曾孙,为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帝喾也是五帝之一,而火正是执掌火的官员,又名祝融。火旺于夏季,也称夏官祝融。重黎的后代在尧、舜、夏、商时期一直担任司火的官员,所以有人说司马氏的祖先是玩火的。到了周宣王时,重黎的后人程伯休父官至大司马,执掌国家军队并赞辅国政。司马这一官职最早设立于商朝,掌军政,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后程伯休父率兵随周宣王一起征伐东南的淮夷部落,攻克了徐方之地(今山东滕州东南),因功受封伯爵,封地在程邑(今河南洛阳以东,也有说今陕西咸阳以东)。程伯休父字休父,为程国国君,享伯爵爵位,其名由此而来。周宣王为了表彰程伯休父的功绩,便以其担任的官职赐姓司马氏,这样程伯休父的后代一部分以官职司马为姓,还有一部分以封邑程为姓,也就是说姓司马的和姓程的拥有共同的得姓始祖,比如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人物司马懿和程昱就是本家。一直到了秦末汉初,有赵将司马卬追随项羽攻灭秦国,占据河内后因功受封殷王,其封地就在河内(今河南西北),从此这一支司马氏及其后人便世代居住于河内地区。至东汉安帝时,有司马卬的八世孙司马钧出任代理征西将军,于公元115年秋率兵攻打起义反叛的羌族先零部落。司马钧一路高歌猛进攻占了丁奚城(今宁夏灵武南),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义军将领杜季贡假装战败逃走,司马钧便命令手下收割羌人的庄稼。将领仲光等人却不听司马钧的调度,统领部队分散深入到羌人地区,结果被设下埋伏的杜季贡拦腰截击。司马钧得知消息后,因懊恼仲光等不听指挥便不去救援,最终汉军死伤三千多人,仲光等人也全部战死。司马钧见形势不妙,只得狼狈逃回。后朝廷追究其罪责,司马钧自杀。司马钧有子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司马量有子司马儁,官至颍川太守。司马儁有子司马防,官至京兆尹。京兆尹负责管理京畿地区的各项事务并有参与国家政务的权力,与右扶风、左冯翊合称三辅,即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行政长官。三辅的级别大致相当于郡太守,属二千石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司马防性格耿直公正,颇有威仪。司马防有子八人,即时人所称司马“八达”,因为司马防这八个儿子的字中都有一个“达”字,比如长子司马朗,字伯达;二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子司马孚,字叔达,等等。司马防当年任汉朝尚书右丞时曾举荐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部地区的一名公安局长。曹操称魏王后请司马防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一同欢饮,席间就问司马防说:“我今日还能做北部尉吗?”司马防答:“以前举荐大王时是适合做北部尉的。”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司马防对曹操即坚持了原则,也表示出逢迎之意。但司马防对待儿子们的教育始终很严格,即使儿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他们要做到,没有招呼进来的不要进来,没有让坐下的不要坐下,没有被问到时不要乱讲话。司马家的儿子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其中就包括次子司马懿。
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在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西),司马家从祖上司马卬定居此地至今已历十二代,在温县当地是典型的世家大族。司马懿出生五年后爆了东汉末年著名的黄巾大起义,可以说司马懿实在是生逢乱世。司马懿从小便显出聪明有谋略,且学问广博,见识丰富,对儒家思想十分尊崇。同样出身河内的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闻名,见到少年司马懿后便觉得此人非同寻常。时任曹魏尚书的清河人崔琰也曾对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说:“你这个弟弟聪明诚信,处事高明公允,为人刚毅且做事果断,这可不是你能比的呀。”可见司马懿少年时期就是一个聪明好学、果敢刚毅之人,这对司马懿后来的人生道路是有相当影响的。
建安六年(公元2o1年),河内郡推举司马懿为上计掾。上计掾负责将郡内的人口、钱粮、刑讼等事项整理成册,每年向朝廷报告,这应该是一份郡办公室的工作。曹操此时正任职司空,司空一职由御史大夫演化而来,掌基建、刑名、监察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曹操对司马“八达”早有耳闻,一听司马懿是司马家的儿子,就想征召司马懿来司空府做事。可司马懿觉得汉室已经衰微,不愿屈从曹操为其做事,便以自己患了风湿痛,行动不便为由推脱拒绝征召。可曹操是何等人物?这种耍小聪明的伎俩岂能逃过曹操的眼睛?之前郡里还推举司马懿为上计掾,怎么到了曹操这儿又整出个风湿痛呢?曹操根本不信,连夜派人前往温县打探情况,司马懿见曹操较起真儿来,干脆赖在床上不起来了。使者见司马懿就这么在床上躺着,估计为了表演得更真实一些,司马懿很有可能当着使者的面在床上解个手什么的,把个使者恶心一番,使者只得回去如实复命了。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描述司马懿为了逃避曹操的征召不惜把自己的双腿压断,这看上去实在有些血腥。不过以司马懿的性格,这种事也未必做不出来。总之,司马懿是那种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念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之人,甚至不惜作践自己以达到目的,足见司马懿隐忍的个性绝非常人。可曹操更非常人,等到曹操做了丞相后又征召司马懿任职丞相府文学掾,也就是主管文化教育的官员。这次曹操不再客气,对使者说:“那个司马懿若再唧唧歪歪,就把他拿下。”司马懿这下傻眼了,只得乖乖就范。真不明白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把司马懿拿在手心里?难道就因为司马懿之前和曹操耍心眼儿,曹操一定要把面子找回来?曹操可是枭雄,不应该计较这种无关痛痒的面子吧。因为当时像司马懿这样有名声、有才气的青年才俊还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是司马懿呢?历史有时候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曹操征辟司马懿进了京师相府,成了自己身边的人,曹操也许没觉得有什么,但对司马懿来说便开始走上仕途,而且第一步就迈入了曹操这个权力中心,尽管还是在权力中心的边缘,但以司马懿的心智,从此便在权力的漩涡中浸染,从而将自己渐渐打磨出一副面对各种权力角斗时的不败之身。曹操如果知道四十年后司马懿的所作所为,会后悔今天的征召吗?
司马懿之后转任丞相府东曹属,东曹负责二千石官员的升迁任免,东曹掾为正职,东曹属为副职。司马懿相当于是相府人事处的副处长了,司马副处长虽是副职,但相府东曹的位置实在重要,关系到多少官吏的前途命运,可见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有一定的权力了。后来司马懿又担任相府主簿,负责丞相府的公文信函及文书往来,相当于丞相身边的秘书,这个秘书是可以了解丞相及相府的核心机密的。司马懿似乎越来越贴近曹操,但这还不是司马懿最大的收获。司马懿真正的机缘是遇到了一位贵人,即曹操的儿子曹丕。当时的司马懿看似仕途越走越顺,但在曹操身边既是机会也有风险,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加上司马懿以前还和曹操耍过滑头,可以想见,曹操是不会对司马懿委以重任的,司马懿最好的结局可能就是做到相当级别的高官,但也不会有什么实权。前提还是司马懿要能好好得活下来,因为曹操杀人据说没什么理由,尤其是对身边之人。司马懿自从进到相府后,与曹丕混的却越熟络,两人时常一起外出游玩,饮宴欢聚,关系是越走越近。司马懿和曹丕走得近,一开始肯定不是蓄意而为,就是两人情趣相投罢了,曹丕可是三曹之一,是文学青年,而司马懿也是儒家士族出身,同样是饱学之士。也就是说,现在的司马懿既是曹操身边的参谋,又是曹丕身边的朋友,在相府及官场中人头儿很熟,其地位作用越重要,通俗地讲就是司马懿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了。曹操讨伐汉中张鲁时,司马懿随同前往,并向曹操进言说:“刘备凭借狡诈击败刘璋,攫取巴蜀,但蜀地人心尚未归附又想争夺荆州,而这正是我们的好机会。如果我们拿下汉中,益州必然震动,我们继续进兵,益州必然瓦解。有如此形势,取益州不会费多大功夫,这就是天时之利啊。”然而曹操却说:“人就是不知足啊,既得了陇右,又想得到巴蜀。”最终,曹操并没有采纳司马懿的建议。
公元217年,曹操南征孙权,司马懿又一次随同前往,但曹、孙双方没有经过大的战事便各自撤兵了。没想到孙权之后主动上表称臣,向曹操请降,还说曹操是天命所归,那意思就是劝曹操称帝。曹操笑着道:“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司马懿在一旁说道:“汉家气数已尽,殿下已是十分天下有其九,四海宾服。孙权称臣乃是天意,如果真的是天命所归,就是尧舜、殷周这样的君王也是不会谦让的。”司马懿的意思很明显,他也支持曹操登基称帝。这是怎么回事儿?司马懿从最初的躲避曹操,不愿屈从到如今劝谏进位,堪比尧舜,这中间司马懿的心态究竟生了何种变化呢?先,正如司马懿自己说的那样,汉家气数已尽,早晚被人取而代之。其次,以曹操现在的实力,十分天下有其九,取代汉室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后,如果能由曹家取代刘家,以曹操的治理水平必然可以天下大治,百姓将最终从多年的战乱中解脱出来,从而四海升平。对于司马懿个人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如果曹操称帝,那么曹丕未来接班的可能性最大,以司马懿和曹丕亦臣亦友的关系,司马懿在仕途上可以说是前程似锦。所以司马懿才会向曹操流露出劝进的意思,这体现出司马懿顺应形势、公私兼顾、讲求务实的性格特点。当然,你非要说司马懿又在耍滑头也行,那孙权、刘备等岂不是更大的滑头?人都是受利益驱动的,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尽管曹操最终没有称帝,而是称了魏王,这种结果对司马懿来说其实也并不算差。
曹操成了魏王便可以建立魏国,曹丕跟着成了太子,而司马懿则做了太子中庶子,这是东宫的属官,即太子的侍从官。这下司马懿名正言顺成为了太子的人,整日与曹丕在一起不仅文学筵饮,更向曹丕建议了不少奇谋良策,深为太子所倚重。司马懿与陈群、吴质还有朱铄成为当时的太子四友,后来地位都十分崇隆,但每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司马懿之后又做了曹操的军司马,他向曹操进言道:“当初箕子治国的谋略先是民以食为天,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目前国内有二十余万人不从事农业耕作,这可不是长久的治国之道。虽然战事还未结束,那也应该让他们且耕且战呀。”司马懿提到的二十余万人应该是指魏国的常备军,平时不打仗也别闲着,建议实行屯田。曹操深以为意并采纳之,此后魏国的粮米、国用渐渐丰厚起来。司马懿向曹操提出的最出彩儿的一条计策就是联吴保魏。当时蜀将关羽进攻樊城,将守将曹仁围困,派去救援的于禁也全军覆没,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水淹七军。关羽兵势如此强盛,吓得曹操甚至有从许昌(今河南许昌)向河北迁都的打算。司马懿建议曹操道:“于禁兵败皆因水害,并非战守失利,不会影响大局。若随便迁都,示弱于敌,则襄樊、汉水流域的民众会深感不安。孙权、刘备二人是外亲内疏,孙权绝对不愿意看到关羽得意成势。我们可联络孙权,让他从荆州背后攻击关羽,则樊城之围可解。”当时曹魏内部已是一片恐慌,而司马懿却能提出如此简明实用的策略,曹操完全表示认可。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东吴吕蒙袭击荆州,关羽战败被擒,为孙吴斩杀。其实,司马懿向曹操出此建议只是为了解襄樊之围,但谁也不会想到关羽最终丢失荆州,兵败身死,这样的结局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曹操、孙权甚至是司马懿。也就是说,司马懿提出联吴保魏的效果大大出了预期,完全改变了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与态势,而曹魏此后依然在三国中居主导地位。
史书记载,司马懿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其实这很像曹操本人。所以曹操能看懂司马懿,觉得其有雄豪大志。还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也就是回头看时,脖子能一百八十度转过来而身子却不动,曹操便想查验一番。于是召司马懿前来,让他回头,结果司马懿转头时脸可以完全向后而真的是身体不动。这样的场景想想就觉得瘆得慌,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可以脸和屁股都正面对着你,那还是人吗?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实在违反常理。但司马懿的狼顾之相又是明确记载于《晋书》中的,《晋书》是唐代宰相房玄龄组织编修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距离东晋结束几乎过去了二百年时间,按说也没什么可忌讳的。那么唐人为何要如此编排司马懿呢?唐初,有关晋朝历史的著作已有二十多种,其中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撰的《晋书》一百一十卷最为完备。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诏令重修《晋书》,主编为时任宰相房玄龄。但书中有关晋宣帝(司马懿)、晋武帝(司马炎)以及6机、王羲之四个人的记述均出自唐太宗之手,故把这四篇记述又称“御撰”,也就是皇帝亲笔书写的。可见司马懿狼顾之相应该在《晋书》早期作品中已经存在,而唐太宗予以保留,或许是太宗觉得司马懿后来的表现证明其面相早有反骨,从帝王的视角来看当然是要对司马懿这种人进行鞭挞的,所以就将狼顾之相保留了下来。曹操还曾梦到过三马同食一槽的景象,甚是厌恶。这被后世解读为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三位司马家的人后来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也有说是司马家历经三代最终攫取了魏国的国祚。总之,这些关于司马懿反面的记述更像是后人的编纂附会,但却是明确记载于唐版《晋书》中的。曹操于是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绝非人臣,必会干涉曹家的事情。”但曹丕与司马懿素来友善,常常对司马懿予以保全,故不作追究。司马懿知道后更是如履薄冰,废寝忘食般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曹操这才稍稍安心了一些。不久,曹操病逝于洛阳,朝野震动。但司马懿负责处理丧事,使得内外肃然。最终由司马懿护送曹操的灵柩回到邺城,予以安葬。一切表明司马懿此时已是曹魏的重要人物,虽然在曹操的时代尚未大放光彩,然而曹丕的时代紧接着来临了。
(未完待续)
简介关于她贵为死神的宠儿全文免费治愈灵异悬疑双向救赎女孩把怪物带出来了。怪物说,他永远不会离开女孩。可是后来。女孩离开了怪物。怪物想毁了世界。可是他没有忘记,女孩爱过这个世界。文含微量的悬疑元素,剧情画风无厘头,主打灵异催泪。...
简介关于高手下山,邂逅女神开始所向披靡山上修炼数余年,下山入世即无敌。叶辰,人中龙凤,开局无敌麒麟肾。刚下山就邂逅倾城绝色,随后一顿操作猛如虎。事后倾城绝色看着桌子上的钱顿时火冒三丈。混蛋,竟然拿钱侮辱我!且看有着纯阳之体的猛男如何纵横花都。ps简介无力,正文更精彩。...
豪门仲家,被污蔑成邪教而惨遭多个家族联合灭门,最后只剩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逃过一劫,名为天灵,当他得知真相之后,是放弃复仇,还是燃起复仇的火焰?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拳魔邪灵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简介关于神医毒妃飒翻天她是后世逆天治愈师,一朝穿越弃妃身上,原身不但受割肤虐待羞辱折磨,全身更是恶臭溃烂。宠妾灭妻?行!你们都去见阎王!渣王想要活命,就乖乖配合取皮,治好依依!白清漓笑威胁我?也不看看你的爱妾能撑到几时,我给她下了毒,没有解药,她全身血肉只会一片片脱落,直到成为一个血人。她越嚣张想要小贱人活,就打开府库,由我予取予求!垂死王妃逆天改命,捶渣男撕莲花灭人渣!女主身份转换渣王女人,本王愿不计前嫌,日后独宠你!白清漓滚,你不配!...
简介关于杀戮游戏,近战莽夫从摸尸开始注意不是无敌流杀戮游戏降临,异世界魔物入侵蓝星。在前世混迹两年半的徐琛,穿越到游戏降临蓝星的一个小时前。觉醒摸尸的育天赋,只要触碰尸体就可以吸收属性点!但,随着属性点的堆叠和他对自身这个神秘天赋的理解徐琛猛然现自己已经成了一名近战莽夫!敌人攻击施法特效炫酷伤害高且自带范围伤害,行动轻盈且迅,各种远程攻击手段层出不穷。徐琛攻击手中长刀挥舞的密不透风,踩爆地面,身形加!冲过去就是一记鞭腿!膝击!扼喉!抽身拔刀,劈!劈!劈!!...
简介关于小花精靠撒娇走进季总的心尖尖(1v1双洁甜宠温馨养成系高冷矜贵大佬古灵精怪小花精)阮软是灵界渡劫花精灵,却没想到最后一道雷没抗住。醒来她现竟然掉入了一方小世界,重要的是这里建国以后不许成精没有灵气。本以为要死翘翘了。可是她现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好人。她只要靠近他,灵气好像就会自动形成,往她体内钻,这不是得天独厚吗。季清宴商界大佬,无聊的时候客座一下金融系教授。本以为人生无趣,却没想到意外带回的花竟然让他颠覆了认知。更没想到的是这朵花后来在他的循循诱哄下变成了他的老婆。亲手养的花亲手吃掉,好像也没问题,他便更加精心照料。于是双方都非常的满意。(主打一个甜,没有狗血剧情,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轻松愉悦的心情)...